- 相關推薦
柏拉圖的洞穴理論的思考哲學論文
柏拉圖在其對話錄《理想國》的第七卷中,提出了一個“洞穴”的隱喻。關于這個隱喻,筆者有如下思考:
一、對“洞穴理論”的理解:
我把這個隱喻的本體簡單概括成如下圖示:
影像——洞外的人與手偶——火光囚徒
可見,囚徒處在整個過程的最末端和最底部,他們只是任人愚弄的對象。按照柏拉圖的說法,他們是有思考的能力的,但悲哀的是他們所能夠認知的并不是真正的最高的存在,而是經過加工演變形成的影像,于是他們便把這影像當成了真實。在洞穴中,被綁縛的他們永遠不會知道洞外的人的行為,更不可能認識作為一切的起點與終極的火光。他們能夠感知到的關于火光的有且只有洞壁上的影像。
柏拉圖的這個隱喻還有一個部分,就是一個脫離桎梏的人歷經艱難見到了火光,而此時的他已經與原來的群體——洞穴中的囚徒——格格不入了,在舊友中,他已經是一個不能被接納甚至要被殺掉的另類。
柏拉圖在解釋這一隱喻時說:“……現(xiàn)在我們必須把這個比喻整個兒地應用到前面講過的事情上去哲學論文,把地穴囚室比喻可見世界,把火光比喻太陽的能力。如果你把從地穴到上面世界并在上面看見東西的上升過程和靈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上升過程聯(lián)想起來,你就領會對了我的這一解釋了,既然你急于要聽我的解釋。至于這一解釋本身是不是對,這只有神知道的。但是無論如何,我覺得,在可知世界中最后看見的,而且是要花很大的努力才能最后看見的東西乃是善的理念。我們一旦看見了它,就必定能得出下述結論:它的確就是一切事物中一切正確者和美者的原因,就是可見世界中創(chuàng)造光和光源者,在可理知世界中它本身就是真理和理性的決定性源泉;任何人凡能在私人生活或公共生活中行事合乎理性的,必定是看見了善的理念的。”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柏拉圖把“善的理念”作為一種本源,就象火光(用來喻太陽)對于囚徒一樣,它是人賴以走進理想國的終極理念。對于“善的理念”,柏拉圖解釋為:“它的確就是一切事物中一切正確者和美者的原因,就是可見世界中創(chuàng)造光和光源者,在可理知世界中它本身就是真理和理性的決定性源泉;任何人凡能在私人生活或公共生活中行事合乎理性的,必定是看見了善的理念的!
要擺脫現(xiàn)實的可知世界的愚弄,成為一個“理性”的人,就必須擺脫桎梏,向“善的理念”靠近,這是我們從柏拉圖的“洞穴”的隱喻中得到的結論。
二、關于“洞穴理論”的一點思考:
在這里,我想把這個隱喻做如此理解:
所謂“善的理念”是柏拉圖賦予“火光”這一符號的所指。而真正決定著人的理性和人對“可知世界”的認識的,應該是人性本身。其實套用“洞穴理論”的形式我們可以生動地解釋這一觀點!盎鸸狻奔礊槿诵,擺弄手偶的人便是能夠以自己的方式左右著“可知世界”的表現(xiàn)形式,洞壁上的影像則是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各種現(xiàn)實存在,洞穴中的囚徒無疑是被現(xiàn)實愚化并玩弄著的人們。
我要重申我的觀點:那被柏拉圖比喻成“善的理念”的火光,在我的理解中被比喻成了人的本性,即人性。人性是人生存和發(fā)展的可能性的源泉。而人性的核心是欲望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人的歷史其實就是欲望的歷史。作為人的兩種原欲哲學論文,生存的欲求與性的欲求成為人類發(fā)展的原動力。人性是人存在與發(fā)展的核心,善與惡是人性的兩個方面,既是相反的兩極,又是相融的統(tǒng)一體,它們對立統(tǒng)一地存在著,共同構成人性的全部。只有它們共同存在,人性才不會枯竭,人才能夠有存在與發(fā)展的基礎。因為它們的相反作用力同時為對方提供了無限發(fā)展的勢能。可簡單圖解為:
惡←人(人性=善+惡)→善
如前所說,人性是人存在與發(fā)展的核心,而欲望是人發(fā)展的不竭動力,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人性的表現(xiàn)形式即為對欲望的追求。而欲望亦可分善欲和惡欲。(至于人的兩種原欲是善是惡,至今我無法定論。)
縱觀西方文學史,(西方人的祖先是“正常的兒童”,所以西方文學是考察人性發(fā)展的可靠依據)從古希臘羅馬的神話和史詩(希臘神話和史詩永遠是令人感念的“人”的頌歌,她是人性的“原是共產主義”),到中世紀的城市文學、騎士文學、英雄史詩(由于教會文學為政治的延伸,所以暫可不做考據;在但丁的《神曲》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思想鉗制最嚴酷的時代,人的欲望仍然在黑暗中歌唱著,即使歌聲有些許飄渺),到文藝復興的詩歌、小說、戲劇等創(chuàng)作(莎士比亞的戲劇表現(xiàn)的就是人的宇宙般浩瀚、深邃的心靈,這是人欲的最高級的、最深層次的表現(xiàn)),乃至古典主義戲。m然古典主義創(chuàng)作在形式上受“三一律”的嚴格制約,但諸如莫里哀等人的戲劇仍然表現(xiàn)出了人的存在意義與價值),到啟蒙主義的小說、詩歌、戲劇等的創(chuàng)作(在經歷了莎翁“存在還是消亡”的考問而未解之后,歌德又提出了“上升還是下降”的命題,又一次劍?溉誦緣納畈悖,一直到后來的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現(xiàn)代主義及后現(xiàn)代主義的創(chuàng)作,我們可以看到鮮活的人的形象雀躍在文學的舞臺,作用于人的心靈。他們所表現(xiàn)的,就是或善或惡的欲望?
文學是心靈的歷史哲學論文,心靈即為人性所居的地方。而既然文學的發(fā)展歷程又成為人的欲望的發(fā)展歷程,則印證了欲望即是人性的存在與表現(xiàn)方式。
綜上所述,以欲望為核心的人性才是人的最高真實與最終極的理念。柏拉圖也無法回避人性中善惡并存的現(xiàn)實。他在對“洞穴理論”的進一步闡釋中提到:“……假設這種靈魂的這一部分從小就以得到錘煉,已經因此如同釋去了重負,——這種重負是這個變化世界里所本有的,是拖住人們靈魂的視力使它只能看見下面事物的那些感官的縱欲如貪食之類所纏在人們身上的!僭O重負已經釋,這同一些人的靈魂的同一部分被扭向了真理,他們看真理就會有同樣敏銳的視力,像在觀看他們面向的事物時那樣!庇纱丝梢,柏拉圖在確立“善的理念”的存在的同時,也肯定了人的靈魂中的“惡”的存在。人性由此成為善惡交融,并相互作用著的抽象存在。
總結起來說,柏拉圖的“洞穴理論”把“善的理念”作為人類社會存在發(fā)展的動力和終極,是他的美學理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他把理式作為最高存在,把“善的理念”作為建立“理想國”的基礎與目標,在他生活的時代已經是一個值得令人歡呼的偉大創(chuàng)舉。但今天我們必須認知到他的局限,更全面和準確的闡釋人的生存與發(fā)展的基礎與終極意義,那就是人性的存在與發(fā)展。
【柏拉圖的洞穴理論的思考哲學論文】相關文章:
人的本性哲學思考論文05-09
柏拉圖和諧社會理論05-07
哲學論文馬克思哲學04-01
哲學觀與哲學發(fā)展研究論文03-22
哲學的對象論文04-01
哲學論文100004-01
哲學小論文04-01
哲學論文應用哲學平衡論04-01
哲學論文開題報告08-05